经典案例

从镜头到赛道:中国首位 F1 学院女车手师炜的双重人生

2025-03-26

当引擎轰鸣声在上海国际赛车场上空回荡,中国赛车史册正被一位 95 后女性改写。师炜,这位曾以 “铁豆” 之名用镜头记录极限运动的自媒体博主,如今以中国首位 F1 学院外卡车手的身份,驾驶着绘有青花瓷纹路的赛车,在国际赛道上书写着属于她的 “速度与激情”。

跨界追梦:从职场到赛道的蜕变

师炜的人生轨迹充满戏剧性。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系后,她曾拥有稳定的工作,但内心对运动的渴望促使她跳出舒适圈,成为一名专注极限运动的短视频创作者。2020 年,浙江武义赛道的一次试驾彻底点燃了她的赛车梦:“引擎的轰鸣从脊柱冲上大脑,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让我找到了活着的感觉。”

从零开始,她考取赛车驾照,参加统规赛,挑战方程式赛车。为了控制没有助力系统的 “钢铁猛兽”,她花费两年强化腿部力量,颈部增粗三厘米以抵抗离心力,手臂淤青成为日常印记。“赛车是对身心的双重淬炼。” 她说,这种极限状态推着她不断突破自我。

从镜头到赛道:中国首位 F1 学院女车手师炜的双重人生

赛场突围:汗水与质疑中的坚守

2025 年 F1 中国大奖赛期间,师炜首次站上 F1 学院赛的舞台。面对从小接受专业训练的国外车手,这位 “半路出家” 的中国姑娘承受着巨大压力。首回合正赛,赛车失控退赛;次回合,她顶着舆论质疑与身体伤痛,以第十四名完赛,创下中国女车手在该赛事的最佳成绩。

备赛期间,师炜推掉九成工作,在宁波国际赛车场进行 “魔鬼特训”:每天驾驶超 70 圈,累计里程近千公里;使用 VR 模拟器进行攻防训练,经历 “崩溃式” 心理磨炼。高强度训练让她多次就医,甚至因颈椎旧疾发作短暂失去行动能力。但正如她在社交媒体所言:“人生的方向盘必须自己掌握,赛车不是男人的专属。”

超越速度:赛道之外的使命

师炜的赛车服上,青花瓷纹路与 24 号车号格外醒目 —— 前者是她对东方美学的诠释,后者则是对中国首位 F1 车手周冠宇的致敬。她不仅希望以中国面孔站上国际舞台,更致力于打破赛车运动的性别壁垒。“很多女生看了我的视频,萌生了参与赛车的想法。” 她说,“我愿当探路者,为后来者推开一扇门。”

如今,她通过短视频分享训练日常与赛场故事,粉丝量突破 650 万。在她的呼吁下,上海国际赛车场周边已出现 50 余处赛车体验场地,模拟器、卡丁车等轻量化项目降低了参与门槛。“赛车不只是车手的舞台,工程师、机械师同样重要。”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,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播撒赛车文化的种子。

乐虎国际娱乐唯一网站

未来展望:不止于 F1 学院

尽管 F1 学院赛已为她打开国际视野,但师炜的目标远不止于此。“我想征战勒芒、WEC,让中国车手在世界耐力赛上扬名。” 她坦言,与顶尖车手的差距客观存在,但正如她在逆境中坚持的那样:“不要给自己设限,人生拥有无限可能。”

从 “中国周” 到 “中国豆”,赛车运动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正加速前行。当师炜驾驶着赛车冲过终点时,她不仅在挑战赛道极限,更在书写中国女性突破自我的新篇章。引擎声渐息,但属于她的 “飞驰人生”,才刚刚开始。